My Vision: To build a General Learning System for the world.
An essay on what is learning and education, the problem of our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s and the solution.
1. 何謂「教育」
-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of acquiring certain knowledge; and
- knowledge is an useful information on a certain topic; and
- education is a system where learning happens to achieve a learning goal.
以下是我的教育的定義:
- 「學習」是一個過程,讓人獲取「知識」;
- 而「知識」是一種資訊,讓人理解某種事物(或解答一個問題);
- 最後,「教育」是一個讓人進行學習的系統。
「事物」(Topic)泛指一切世界上的東西,可以是你想學的一項技能(設計、編程)、可以是你的一個興趣(沖咖啡、踢足球、打英雄聯盟),也可以是一個現象(地震、家庭關係)。以上全部事物都蘊含很多值得獲得的具體知識。
從哲學角度解釋的話:凡是存在於世上並為我者之外的——即他者——則需要學習去理解。(可以是一秒間便學習到的小道理,也可以是需窮一生精力格物致知的大奧秘)
教育(Education ),也可以稱做學習系統(Learning system),泛指一切能讓人進行學習的環境或媒介。對於每個知識,現今社會通常只有一兩種學習系統是主流(通常是學校、書本),其他都是枝節。一個學習者可以同時採用不同學習系統,來互補不足。
舉翻譯為例:翻譯是一種事物,當中有無數知識,例如翻譯理論和即時傳譯等。(案:對一個事物底下的知識的定義可以有很多方法,但不同定義不影響事物本身,只影響學習者(Learner)的學習效率,因此在此不贅。)
教你翻譯的學習系統有很多種,例如大學課程、書本、實作、甚至純粹觀察⋯⋯這些全都是不同的學習系統,因為以上各種方法都能令人對翻譯產生理解。因此,只要能從中學習一種知識,即對該事物產生理解,便能稱為一種學習系統。
所以你的家人、樓下的建築物、寵物、社區中心、本地文學雜誌⋯⋯都是不同的學習系統。
再舉另一例子:如何改善與家人的關係。當中知識可能諸如人際關係的本質、家庭關係的本質、與創傷共存等等。學習系統可以是書本、工作坊、心理咨詢。甚至自我反思也是一種,因為人能夠透過歸納和推演去從過往經驗中得到新知識,只不過很困難。
上述例子可見,知識的出發點可以是一個名詞(What),也可以是如何(How),也可以是為什麼(Why)。可以說是只要能以問題形式表達,則能算是知識,需要學習。
當今社會,「學習」是透過各種具體學習系統(Specific Learning System)達成的。理論上,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喜愛的學習系統,但現實是各種社會因素(原生家庭、國家政策、文化、社會階級等)會左右一個人選擇教學習系統的權利。這個問題以及何謂「具體學習系統」將在第三部份:通用學習系統(General Learning System)vs 指定學習系統(Specific Learning System)探討。
2. 學習三類型
上一部份提到教育、學習和知識的本質。但又,為何人類需要學習?
人類學習有三種類型:求知(Curiosity)、實踐(Practice)和功利(Utilitarianism)。
這三種目的沒有高低之分。功利的例子,一個香港基層學生可以功利地學習醫學去幫助自己家庭脫貧,也十分正面積極;實踐而言,一個殺人犯也可以學習分屍去消滅證據,當中對他個人事業無幫助,僅供個人實踐。因此以上分類只是客觀描述進行學習的背後動機,用以更深入了解人學習這回事的本質。
同一個知識落於不同人身上也可以屬於不同類型,例如人可以因為好奇而學習經濟學,不涉及實踐和功利;一個政客可以對經濟不感興趣,但因為選舉而學習經濟來規劃政綱。
求知(Curiosity)
求知即好奇。人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,希望理解該知識,因此是最純粹的動機。絕大部份學習都不是這類,一來其實很少知識是純粹的,二來現代人欠缺時間和動機。
實踐(Practice)和功利(Utilitarianism)
實踐和功利十分相似,所以一起解釋。兩者的目的都是要透過學習,運用知識帶來實際價值。
實踐的具體價值通常有兩種:第一種是為自己帶來樂趣,例如你學習跑步,對你事業沒有直接功利上的益處,但能令你跑得更快,有滿足感。第二種是解答生命上的疑難,例如你和母親關係很差,想知道如何修補,你可以透過學習善意溝通(Compassionate Communication)來解決問題。又或者你做事欠效率,可以學習Habit building。當中未必有樂趣可言,但是為你個人帶來了實際價值,又非事業上的益處,因此歸於實踐。(案:「生命」這隻字在這裡很重要,因為解決生命疑難的學習是珍貴、純粹而根源性的。)
功利的價值是直接與你事業有關的,甚至絕大部份情況都是金錢或事業晉升上的價值,即「搵食/上位」。因此,一切你為搵食而習的學,都是功利性的。當然,一個人會功利地學習某種知識,通常也對該知識有濃厚興趣,但由於最終目的是將該知識轉化成自己賺錢的機會,已不能算是純粹實踐。
論到有人如果不身懷著實踐的心去學習,最終得到賞識而賺了錢,這不影響他本身的學習目的(即實踐),因為賺了錢只是學習的結果,而結果是任何學習目的都不擔保,且「教育三類型」這個框架也不重視的。只是若你學習該知識本身已含有賺錢或事業的動機,也就不得歸落功利。
「賺錢」是現今社會學習的核心目的,也是教育作為產業的存在價值。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,因為透過學習賺錢是合符道德的財富產生(Ethical welath creation)。
而這三種學習類型其實最終也會歸到一點:自我實現(Self-actualization),這也是我相信學習對人類的終極目標。自我實現換句話說也就是「你想成為怎樣的人」。功利上的為搵食而學習,是因為你想成為有錢人(或至少三餐溫飽);實踐上為樂趣或生命疑難而學習,是因為你想成為快樂的人;求知上為知識本身而學習,是因為你想成為理解這個知識的人——僅此而已。
這裡也可以稍為談及另一個概念:娛樂(Entertainment)。其實社會上很多人都不需要實踐學習,因為既然實踐學習是為了快樂,娛樂也是一個更簡單直接獲取快樂的途徑。也就是為何很多人發了達,或窮一生打工後進了收成期,也不需要學習也能快快樂樂,皆因他們所賺的錢換取了物質享受滿足慾望(車、樓、遊、色)。問題是娛樂是短暫且無止境的,而且絕大部份人不能透過錢購買娛樂而達至長久快樂,反而為奶嘴樂(Tittytainment)勞伇了自己。
也有一部份人不是透過娛樂,而是透過自我社會價值(如阿德勒所言的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),像成家,參政而感到幸福。但這種其實含有很多學習成份,因此與實踐學習息息相關。
總而言之,學習也就是一個手段,幫助你達致學習目的,從而讓你成為理想我(Ideal self)。
3. 通用學習系統(General Learning System)vs 具體學習系統(Specific Learning System)
前文提到,學習是透過教育,又稱「學習系統」進行的。
現今社會的學習系統全都是「 具體學習系統」,即:
- 每一個具體學習系統都是獨立的,你每學一個知識,都要與不同學習系統互動;
- 不同具體學習系統有質素之分;
- 每一個人也是獨特的,需要一個較適合他的學習系統。
在一個理想的社會,透過具體學習系統來實現人類的學習目的是沒人問題的,每一個人能自由選擇所喜愛的學習系統去實現學習目的,例如他想當醫生,他可以選擇書本自學或讀大學,再考執業試。但事實是,幾乎一切具體學習系統都是封閉的,會因為社會因素令你無法利用(access)該學習系統,以醫學為例:
- 原生家庭:你父母的知識水平和收入/是否醫生
- 國家政策:政府醫學院的學額
- 文化:亞洲社會對醫生的崇拜
由零開始學醫(這裡不論能否成為醫生)這們知識,其實一路上需要不同的學習系統支持。理論知識可以透過書本或大學課程得到,但身為醫生的素養、修為、溝通能力、判斷力則往往要靠與父母溝通、成長環境、朋輩影響(對,這三種算是學習系統)這類需要社會資本(Social Captial)的具體學習系統去實現。
因為這就造成了極大不公平,絕大部份情況,你的出身決定了你能否成為一名醫生。不論醫學這個例子,推而廣之到其他知識例如會計、編程、經濟學、踢足球等等,其實也是透過各種欠缺機會平等的具體學習系統實現的。
再者,具體學習系統會窒礙非功利性(求知和實踐)的學習。皆因具體學習系統雖然可以相輔相成,但畢竟是獨立個體,其實互相競爭。學習系統所競爭的是學習者有限的投入空間(Input capacity),可以是時間/金錢/專注力等。因此,為了具體學習系統本身的生存空間,它們會傾向成為最大市場需求的學習系統,也就是錢字行頭的功利學習。所以在一個透過不同具體學習系統學習知識的世界,非功利性學習會得不到重視,後果便是局限了人的自我實現,只囿於學習換錢再換娛樂的輪迴。
我的想像是,世界上可以存在一個通用學習系統(General Learning System),可以透過一個介面(Interface)或媒介去學習世上所有知識,從而實現人的不同學習目的。他要有以下性質:
- 單一介面
- 能學習一切知識
- 任何人都能使用
- 免費
- 適應每一個不同學習者(Adaptive)
類比一下的話,性質就像通用人工智能(Gener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or Strong AI)之於應用人工智應(Appl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or Weak AI)。
這也帶出了我們的理念:幫助人類自由學習任何知識,從而實現自我( Empower anyone to become who they want to be by democratising access to knowledge。)
4. 理念
「人生而自由,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。」 — — 盧梭
馬克思曾說,在理想狀態下,勞動(labour)是一種將自己的能力以及想法「外在化」實現出來的過程。故此,勞動可以達至自我實現。
這是1844年的思念。
轉眼179年過去,一個發明改變了世界:互聯網。
互聯網之前,知識和資訊的傳遞是有價有市的,甚至是生產資料本身。因為知識太昂貴,所以與自我實現不相干。
互聯網之後,知識可以透過二進制以一對無限的規模傳遞,所有人理論上都可以學到任何知識。而知識最純粹的意義,就是自我實現,成為理想中的自己。所有人都能夠自我實現了,對嗎?
為何,我們仍感到痛苦,活著時總是做不喜歡的工作,空有理想卻實現不到?
因為教育依然是不公平的。我們處於一個被具體學習系統支配的時代,你的學習機會取決於命運,而不是意願。更甚者,即使你有條件和資源,具體學習系統的存在令每人側重於功利性學習,往往忽略了知趣和那些生命的課題。
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新的學習系統,讓任何人都可以學習到任何知識。
所以每個人都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,讓世界變得更美好。